“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又到新茶上市时节,昨天,记者见到海曙区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陈钢时,他正和两位刚从茶艺系毕业的大学生一起兴致勃勃地吟诵着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
早就听说陈钢是国内有名的茶具收藏家,一踏进他那专门用做储藏藏品的“云适堂”,记者不由得眼前一亮,各种各样造型不同的茶具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记者了解到,陈钢的这800多件茶具,都是他多年来精心收藏的,所跨越的年代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民国后期。无论是藏品种类的齐全还是年代的久远,在目前国内茶具收藏界都称得上屈指可数了。
采访先从陈钢的收藏经历说起。“和不少收藏爱好者一样,我也是从一开始的无序渐渐转向专业的。”陈钢告诉记者,他的收藏生涯是从1994年开始的。那个时候,收藏并不为普通人所接受。因为当时他工作的单位紧挨着马路,时常有挑着担子的江西贩子上门来推销从民间收购来的瓷器。“100元一件,是不是精品就全看自己的眼力了。”就这样,陈钢不但买下了第一批藏品,而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陈钢说,最初,他没有明确的目标,见到喜欢的,就爽快地买下。10年间,他虽然收藏了不少的藏品,但心里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
因为喜欢喝茶,陈钢曾收集过数10件茶具。2004年的一天,他和夫人一起在家里喝茶,聊着聊着,夫妻俩不由得萌生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把茶具作为收藏和研究的方向呢?于是,他在原有的茶具藏品基础上,又先后投资几十万元,到目前,已经收藏了800余件茶具,总投资超过了300多万元。
陈钢收藏茶具有一点与别人不同,他独辟蹊径,将收藏的重点落在了唐宋这一块,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陈钢说,我国的茶具发展是受到历代饮茶方式影响的,唐代以煮茶为主,因而产生了茶鍑、风炉、茶碾、茶罗、茶则、茶碗等相应的茶具。而宋代则以点茶为主,由此而产生了以汤瓶、茶碾、茶罗、茶臼、茶筅、黑釉盏为主的系列茶具。陈钢将搜罗完整系列的唐宋茶器作为自己的收藏目标。据史料记载,唐代有20多种茶具,目前国内尚无一家博物馆或者个人收齐一半,但他已经收藏到了12种。他最得意的一套唐代巩县窑白釉茶具,是他足足用了一年多时间,才从河南一藏家那儿用其他藏品换来的。他收藏的茶具材质多样,除各个窑口的陶瓷茶具外,还有金银、铜铁、石质、漆器等茶具。
对于收藏的茶具,陈钢都要悉心进行认真的研究及解读。他的论文《松风竹炉煎茶漫谈唐代茶具》发表在《茶博览》上以后,在收藏界引起了反响。眼下,他正在潜心编撰一本有关系统介绍中国古代茶具的书籍,预计年内就可以出版了。为了编撰好这本书,他数次去故宫博物馆,请教专家。当知道他的意图后,专家不但将自己花费多年心血写成的论文无偿提供给他,还多方联系,帮助他办妥了相关手续,使得他有机会直接接触故宫收藏的茶具精品。
前年7月18日,陈钢在中国茶叶博物馆举行了“茶香千年陈钢收藏唐宋茶器展”,并将收藏的39件(套)唐宋茶具精品捐献给了博物馆;去年,他所收藏的164件古代茶具精品在天一阁展出,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和市民。陈钢说,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能够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做点贡献,将是他一生最大的快乐。
紫砂壶的鉴定
随着紫砂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收藏紫砂热潮的风起云涌,仿品也越来越多,而且仿得越来越精。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如何鉴定紫砂壶的品位,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对紫砂壶进行鉴定。
一)造型
首先要明确各个时期砂壶造型的特点,以及演变发展的规律。紫砂壶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每个不同的时期造型都不尽相同。如清代初期,专供宫廷、皇家使用的宫廷壶,造型多以自然形和几何形为主。
二)胎质
不同时期的紫砂壶所使用的泥料有着不同的泥质,如明代紫砂壶使用的泥料,颗粒比较粗,给人的感觉有点粗糙;到了清代,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清中期制作的壶胎骨坚致,色泽温润,晚期泥质仍坚致,但色泽不如中期温润,显得干枯。
三)制作工艺
制作紫砂壶的成型工艺,在各个时期也都有所不同。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到了明晚期的时候,创造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处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了美化接痕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比较均匀,制作也比较精细。清早期的壶嘴为单孔,晚期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壶均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
四)款识和铭刻
紫砂制品上的款识和铭刻是指刻、印、划在砂壶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文字,用以表明它产生的年代、制作者和使用者等诸多因素。不同的时代刻款铭字的部位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在书体上,明代都为楷书,到了清代早期楷书、篆书并用,而后期则以篆书为主。在紫砂壶的盖内、壶底或把根处往往都刻有制壶人的落款。
五)风格品位
鉴定传世的名家作品,首先要掌握的是这些名家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与风格,作品中有没有那个时代的气息与烙印,还必须综合考察作者一贯制作风格与品位。从近现代的伪作来看,多数是属于技精而缺乏韵味,而壶的神韵是艺术生命所在。在历史上同一位名家制出的三个不同造型的壶,即使从表面上看好像不一样,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热评新闻